钢价汇总 | 每周涨跌 | 免费试用 | 历史价格 | 每周预测 | 钢材库存 | 国际钢价 | 手机钢价 | 钢企名录 | 高级搜索 | 有色金属 | 网站地图
全国钢价 | 每月涨跌 | 钢厂价格 | 市场分析 | 每月预测 | 钢铁统计 | 国际资讯 | 钢材计算 | 钢材知识 | 钢材期货 | 招标信息 | 会员登陆
一天1元钱,钢材,有色,炉料,招标信息价格尽在掌握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钢材市场分析>必读:2023年7月份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必读:2023年7月份国内钢材市场供需形势分析

众钢网    2023-06-30 19:34:48      

     

一、7月份钢材市场供给分析

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6月中旬,重点统计钢铁企业共生产粗钢2262.66万吨、生铁2018.14万吨、钢材2167.52万吨。其中粗钢日产226.27万吨,环比增长1.42%,同口径相比去年同期增长0.21%,同口径相比前年同期下降5.54%;生铁日产201.81万吨,环比增长0.73%,同口径相比去年同期下降0.55%,同口径相比前年同期下降2.32%;钢材日产216.75万吨,环比增长5.04%,同口径相比去年同期下降1.68%,同口径相比前年同期下降5.13%。

据此估算,6月中旬全国日产粗钢295.27万吨、环比增长1.11%,日产生铁245.01万吨、环比增长0.58%,日产钢材388.23万吨、环比增长3.02%。

从中物联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发布的钢铁行业PMI来看,2023年6月份为49.9%,环比上升14.7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3个月的环比下降态势,钢铁行业运行有所回升。

6月份宏观经济面暖风频吹,各地纷纷调整房地产限购和限售政策,央行适时宣布调低银行贷款利率,钢材价格大幅反弹,钢厂生产利润迅速得到修复,带动了钢铁企业产能的释放,特别是短流程电炉炼钢厂开工率增速加快,从而导致粗钢产量在钢材消费淡季不减反增。

预计7月份国内粗钢产量将继续维持较高水平,建筑钢材产量会有所减少,热卷、中厚板产量与6月份持平,总体来看,7月份钢材产量将比6月份略有下降。

二、7月份钢材生产成本和库存分析

截至6月30日,国内重点钢材市场主要钢材品种库存总量为1152万吨,环比下降121万吨,降幅为9.5%,较去年同期下降26.2%。螺纹钢、高线、中厚板、热轧板卷和冷轧板卷库存均有所下降,降幅最大的是螺纹钢和高线等建筑钢材品种。月环比下降20.1%,年同比下降38.2%。

从历年钢材库存量数据来看,7月份钢厂库存和钢材社会库存同时出现累库的概率较大,今年钢材产量一直处于高位运行,预计7月份钢材需求将小幅下降,钢材库存连续下降的局面或将改变。

钢材生产成本方面,截止6月30日,唐山地区钢坯出厂价格3540元/吨,较6月末上涨240元/吨;江苏地区废钢价格为2690元/吨,较6月末上涨140元/吨;山西地区二级焦炭价格为1700元/吨,较6月末下跌50元/吨;青岛港进口铁矿石价格为880元/吨,较6月末上涨115元/吨。

6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幅较大,焦炭出厂价格在月初第10轮降价后保持平稳,钢厂生产利润小幅增加。预计7月份进口铁矿石价格将小幅下跌,焦炭继续维持平稳状态,废钢供应仍然偏紧、价格坚挺,钢材生产成本高位运行,并将继续支撑钢材出厂价格。

三、7月份钢材市场需求分析

据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5月份,我国出口钢材835.6万吨,同比增长7.7%;1-5月,我国出口钢材3636.9万吨,同比增长40.9%,我国钢材出口连续13个月保持增长。

今年以来,随着钢铁原材料焦煤和焦炭价格的大幅下跌,我国钢材在国际市场上的性价比显现,中东和北非国家从我国进口钢材数量大幅增加,预计7月份我国钢材出口量仍将呈现增长态势,增幅或有所收窄。

6月份国内重点钢材市场建筑钢材日均成交量为16.5万吨,与5月份基本持平。随着传统钢材消费淡季来临,7月份高温多雨天气增多,建筑工地施工将受到较大影响,建筑钢材需求量减少趋势不变。

6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为49%,比上月上升0.2个百分点。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PMI分别为50.9%和51.2%,比上月上升0.5和0.7个百分点,均连续两个月回升。汽车、铁路、船舶、航空航天设备、电气机械器材、计算机通信电子设备等行业两个指数均位于扩张区间,产需释放较快。

今年以来制造业用钢和出口增长逐步填补建筑钢材需求下降的缺口,制造业用钢需求增长较快,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6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分析,7月份制造业用钢需求将保持较高水平。




温馨提示:众钢网发布的钢材价格均来源于国内各大钢厂调价信息以及钢材经销商在网上挂牌价的综合数据,当地无经销商报价的城市,发布的钢材价格参考周边城市价格加上运费因素。公布的所有资讯仅供用户参考,不作为交易依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